能源相關

【嚴壽澂】古書慣例、學術源流與文獻考證——讀余嘉錫《古書找九宮格共享慣例》、《四庫撮要辨證》

requestId:68a103df85ac51.44004570.

     
     
 
     
     
     
    古書慣例、學術源流與文獻考證
    ——讀余嘉錫《古書慣例》、《四庫撮要辨證》
    作者:嚴壽澂(新加坡南洋理工年夜學國立教導學院)
    來源:作者惠賜《儒家郵報》發表
    時間:西歷2012年9月27日
    
 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撮要:清代乾隆以降,文獻考證蔚爲學界主流,凡立說而不以考據證實者,難以守信于人。以康長素《新學僞經考》之誕妄,猶以考證臉孔示人,考據之勢力,即此可見,于現代學術規范之樹立,功莫年夜焉。然流風所被,弊亦生焉。粗略而言,厥有二端。一曰繁雜細碎,無關年夜指;二曰好用偏師,不見其全。弊之所起(有興趣標新立異,嘩衆取寵者,姑置勿論),乃在不明古書慣例,昧于學術源流。當漢學考證風行之際,有余季豫(嘉錫)者,撰《四庫撮要辨證》二十四卷,體年夜而不遺小,糾館臣之謬誤,示后學以正鵠。又成《古書慣例》四卷,曰案著錄,明體例,論編次,辨附益,發凡起例,條例秩然,使人了然于漢魏以上古書所以然之故。玆以此二書爲據,于近人辨僞考證之掉,略作探討,以就正于學界。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關鍵詞:余嘉錫  古書慣例  學術源流  文獻考證  四庫撮要辨證
    
 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清代學術的重心在漢學,以考證之法最擅勝場,至乾嘉而登峰造極。道咸以下,世變日亟,漢學漸衰。但是學術界經過百余年考據風氣的熏習,確立了一個原則,即言必有據,鑿空而談不克不及起信。以康長素(有爲)《新學僞經考》之誕妄,尚且以考證臉孔示人,考據的勢力,即此而可見。清末平易近初以降,西來學術的影響日甚一日,以中心研討院歷史語言研討所爲代表的學界主流,以乾嘉考據綰合其心目中的東方科學方式,新考據學于是興起,對于學術規范的樹立,可謂功莫年夜焉。但是流風所被,弊亦隨之。粗略而言,厥有二端。一是繁瑣細碎,無關宏旨;二是好用偏師,不見其全。(至于有興趣標新立異、嘩衆取寵者,姑置不論。)究其緣由,乃在不明古書體例,昧于學術源流。其時學術中間的北平,有余嘉錫季豫者,冥心獨造,不逐時趨,從《四庫全書撮要》進手,盡力校讎之學,于史、子二部用功尤深,成《四庫撮要辨證》二十四卷,體年夜而不遺小,糾館臣之謬誤,示后學以津梁。又有《古書慣例》四卷,曰:案著作、明體例、論編次、辨附益,發凡起例,條理秩然,使人了然于漢魏以上古書所以然之故。茲不揣淺陋,以此二書爲據,參以呂思勉(誠之)、劉咸炘(鑒泉)諸家之說,于近人辨僞考證之掉,略作探討,以就正于學界。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一、古書編次著錄之例
 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季豫指出,“自唐以前,目錄書多亡,今存者漢、隋、唐之《經籍》、《藝文志》罷了”,宋以后私人目錄,雖至今另有存者,“然所收僅一家之書,缺乏以概一代之全”,欲知一代書籍之全,“仍非先考史志不成”。是以,“考之史志及目錄以定其著作之人,及其書曾否著錄”,乃是鑒定古書真僞的主要方式。[1]但是“謂史志著錄最爲完備者,特就年夜較言之耳”。以秦始皇之酷烈,“焚書坑儒,定挾書之律,偶語詩書者棄市”,但是全國之士,仍有如伏生者,將書躲于壁間,“漢興復出”。更須知,“嚴刑峻罰所不克不及禁,則必有高位厚祿所不克不及勸者”。加之歷代求書,賞賜甚薄,清廷修《四庫全書》尤其這般,欲鼓勵全國人,“使盡出其所躲”,談何不難。《漢書藝文志》未著錄之書,王應麟增進二十七部(見其《漢書藝文志考證》),此中當然有“《志》已著錄,而今本傳其別名者”;“有自古書中裁篇單行者,有曾否著錄,疑不克不及明者”;亦有出于東漢以后及僞托者,可是仍有數種,確實見于《漢書》紀、傳,而爲劉歆、班固所未收。近人章太炎、顧實所舉,“又往往出于王氏之外”。足證“《七略》及《漢志》,皆有不著錄之書”。[2]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又如《明史藝文志》,其草稿是黃虞稷《千頃堂書目》及倪燦《明史藝文志稿》,重建《明史》諸臣,“削其南宋以下四朝之書,獨錄有明一代著作”,但是即使是明人之書,“亦多不著錄”,明季著作,“語涉忌諱者爲尤甚”。[3]筆者行篋中有明末周立勛(勒卣)所著《符勝堂集》(書影見后附錄),共五卷,前四卷爲詩,末卷爲文,刊于乾隆十二年丁卯,乃其玄孫取崇禎五年壬申所刻《幾社六子詩》編次而成。[4]《明史藝文志》、《四庫全書》,《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》、《販書偶記》及《續編》皆未著錄。清初陳允衡輯《詩慰》,支出勒卣所撰《幾社集選》,亦衹一卷(《中國叢書綜錄》著錄)。可見書目不錄之書,時時可遇。
    
    歷來書目之體,如張舜徽所總結,“不過三途”:一是朝廷官簿,如劉向《別錄》、劉歆《七略》。二是史家著錄,以《漢書·藝文志》爲首。三是私人書目,如晁公武《郡齋讀書志》、陳振孫《直齋書錄解題》。“年夜氐官簿、史志但據祕府所躲,其不進祕府者不載”。而“私人數目,則衹就一門所躲著錄之,其所登載,視官簿、史志,疏漏尤多矣。且自來編書目者,恒好出己意,審定別擇于其間,往取之際已嚴,刪除之書不少”。故曰:“簿錄所載未必能概一代之全。”[5]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以《四庫全書》爲例,宋以后目錄書之最完美者,非此莫屬,但是亦頗有不著錄之古書。季豫推原其故,列舉多證,以爲有三年夜因:一是“躲書家寳惜,不愿獻官”;二是“獻書者以爲書已支出,不及進呈”;三是“訴訟之搜訪、館臣之纂修,每詳于遠而忽于近”。不僅是《四庫總目》這般,“歷代官修書目,皆難免此弊”。此外,“不著錄之古書,多已散佚,惟雜見于後人著作中徵引,清儒往往搜輯成書”,此等皆不當以僞書視之。又,周、秦諸子,“因有一書二名,及裁篇別出二例,故多不見于《漢志》”。[6]按:欲以著錄與否認古書之真僞及年月,書名異同及別本單行兩點至爲主要,玆分述于下。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起首,古書多爲后人編次成書,書名本非作者所自題。后人知其爲某家之學,編次之時,或題其名,或題其字,“以爲識別”。又有無名氏者,“乃約書中之意義以爲之名”。所傳各本,多寡紛歧,編次者亦紛歧,故“書名不克不及盡同”。“劉向校書之時,乃考慮義例以題其書。”漢代人之著作,則“頗有自題書名者”。但是劉歆、班固“牽于全書著錄之例,雖其本名,或不盡用”。《漢書·藝文志》雖有班固自注,卻甚簡略,故“書名異同,不盡可考”。“又有古書之名,爲后人所改題”,出于劉向、歆校書之后者。是以,其書雖真出前人,《漢志》卻并不記載,于是真僞之辨,紛然蜂起了。[7]
1對1教學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《子夏易傳》即《韓氏易傳》,即是一個顯例。《漢書·藝文志》易家有《易傳》、《韓氏》二篇。班固注云:“名嬰。”季豫案曰: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《唐會要》司馬貞引《七略》有“《子夏易傳》,劉向云:韓氏嬰也,”是其書初名《子夏易傳》,不名《韓氏易傳》。班固因諸家易傳至丁氏以致周氏,皆題某氏,(《古五子》及《淮南道訓》以不知作者,故爲破例。)欲使先后一概,遂采《七略》之語,題爲《韓氏》。但〈儒林傳〉不言韓嬰字子夏,后人誤以爲是孔子之門生卜商,因疑子夏并不傳《易》。而韓嬰之《易》,又不詳其所從受,何故嬰作《易傳》,題子夏之字?遂不信劉向之說,別自以意推測,云或丁寬所作,或馯臂子弓所作。蓋謂子弓、丁寬之《易》,均傳自商瞿,宜得接聞子夏之緒論也。是已鄰于想當然矣。至《隋志》遂從而實之曰:“魏文侯師卜子夏傳。”于是劉知幾、司馬貞皆以爲疑。夫疑當時傳本之非真,可也;并疑《七略》之題韓嬰,而斤斤致辨于非卜子夏,則非也。……至清儒張惠言,始信《七略》之《子夏傳》爲韓嬰所作,而又以爲韓氏之學,或出于子夏,則仍以子夏爲卜商矣,不如臧鏞直謂韓嬰字子夏,掃古人之所疑而空之,可謂愉快。然謂嬰爲幼孩,故字子夏,夏,年夜也,其解釋猶難免迂曲。惟宋翔鳳據〈儒林傳〉韓嬰之孫名商,謂子夏當是商之字。與卜子夏名字正同。此說文義既協,又與《七略》、《漢志》及〈儒林傳〉均無分歧,千古積疑,至斯可釋。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季豫又補充說:“韓嬰之傳而題以韓商之字者,蓋商又有所附益,前人家法相傳,固多這般。其后門生題其親師,因曰子夏矣。”[8]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按:此說源源本本,分析精詳,可說是無遺憾了。作辨僞考證,若不明著錄之例,而拘泥于著錄之名,往往便以不僞者爲僞。《四庫撮要》論《六韜》,便是一例。其言曰:“《漢書·藝文志》兵家不著錄,惟儒家有《周史六弢》六篇。……今考其文,大略詞意淺近,不類古書,中間如避正殿,乃戰國以后之事。將軍二字,始見《左傳》,周初亦無此名。其依托之跡,灼然可驗。”季豫以爲,《撮要》有此議論,乃不明古書體例之故,共享空間云: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蓋《漢志》著錄之例,只以著書之個人空間人題其書,而不別著書名,《老子》不名《品德經》,《淮南》不名《鴻烈》,《蒯子》不名《雋永》,故《太公》之書不名《六韜》、《陰謀》、《金匱兵書》等也,至《隋志》乃著之耳。《漢志》又有一例,則以人類書,不以書類人。《太公》之二百三十七篇,分爲《謀》、《言》、《兵》,猶之劉向所序六十七篇,分爲《新序》、《說苑》、《世說》、《節女傳》、《頌圖》,揚雄所序三十八篇,分爲《太玄》、《法言》、《樂》、《箴》也。此三人著作,尚爲記載極詳者,其他則多合爲一家,并不分著。如陸賈之二十三篇,此中有十二篇爲《新語》,明見于本傳,而《志》不載其名。況《太公》之《六韜》、《陰謀》、《金匱》等,皆《兵》八十五篇中之子目,自更不暇見于著錄矣。以《六韜》不著錄,疑其非漢時書,則《新語》亦不著錄,使其不見于本傳,亦將謂陸賈本無此書乎?《私密空間漢志》《太公》二百三十七篇放工固自注云“呂看爲周師尚父,本有道者,或有晚世又以爲《太公》術者所增添也。”是《太公》之書有后人增添之文,班固已明言之。班云晚世,則增添之文,或出于西漢。其間有避正殿之語,將軍之號,固缺乏怪。特是《六弢》、《豹韜》之名,見于《莊子》、《淮南》,則是戰國秦漢之間本有其書,漢人僅有所附益,而非純出于僞造。周、秦諸子,類非一人之手筆,此乃古書之慣例,又不獨《六韜》爲然。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至于《撮要》所謂《漢志》儒家的《周史六弢》,季豫指出,“班固既明著爲惠、襄時人,又云孔子問焉,則其人必非太公,其書亦必非兵家之《六韜》”。清人沈濤《銅熨斗齋隨筆》卷四謂,“今《六韜》乃文王、武王問太公兵戰之事”,而《漢志》將《周史六弢》列進儒家,可見并非今之《六韜》;又《莊子·則陽篇》載仲尼問于太史年夜弢,“蓋即其人,此乃其所著書,故班氏有孔子問焉之說”,至于“今之《六韜》,當在《太公》二百三十七篇之內”。季豫以爲,“其所考證,極爲真確”,實是“不刊之說”。[9]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 以《六韜》爲僞書,還有一個緣由,即所言淺陋。季豫以爲,此說“未嘗無理,然此乃純駁之說,而非真僞之說”。須知“前人著書,不皆精煉,淺陋之處,固所時有。九流百家,所出既異,故操術分歧。宋明人讀書,好以當時理學家言長短前人,尤非通方之論”。今存《六韜》,“實是漢時舊本,非后世所能依托,特惜其爲后人妄有刪削,遂致殘缺不完耳”。[10]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總之,“《六韜》之爲古書,流傳有緒,而說者乃以書名不見《漢志》爲疑,此不知古書編次著錄之例也”。[11]按:1972年4月,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發掘,中有一批竹書,《太公》赫然在其內,《六韜》爲此書中一部門,“內容與今本基礎相合”。[12]由此可見季豫論古書之識力。其所以有此卓識,端在深明“古書編次著錄之例”。《太公》二百三十七篇,此中有“析出別行”者,今存《六韜》六卷恰是這般。漢魏以上,“前人著書,本無聚會場地專集,往往隨作數篇,即以行世。傳其學者各以所得,爲題書名”,此即“別本單行”之故。[13]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另一例是“《鬼谷子》編進《蘇子》”。季豫曰:“《漢志》縱橫家有《蘇子》三十一篇,注云‘名秦’,而無《鬼谷子》,世皆以爲僞書。”柳宗元、胡應麟即這般認爲。其來由是“險盭峭薄”(《柳集》卷四),以及“文體不類戰國”(《少室山房筆叢》卷三十一)。但是司馬貞《史記索隱》注《鬼谷子》云:“蘇秦欲神祕其道,故化名鬼谷。”張守節《史記正義》云:“《七錄》有《蘇秦書》,《鬼谷子》有《陰符》七篇,有《揣》及《摩》二篇。《戰國策》云:‘得太公《陰符》之謀,伏而誦之,簡練以爲琢磨,朞年琢磨成。’按《鬼谷子》乃《蘇秦書》明矣。”(季豫按曰:“今殿本《史記正義》無此條,此據《玉海》卷三十五引。”)又,顔師古《漢書注》及馬總《意林》皆以爲《鬼谷子》乃蘇秦所作。足見“唐人自柳宗元外,皆以爲《鬼谷子》即《蘇子》也”。教學對于今《隋書·經籍志》有《鬼谷子》,而不著錄《蘇秦書》,季豫解釋道:“考《隋志》之例,凡阮孝緒《七錄》有,而《隋》目錄無者,輒注曰梁有某書,亡。今于縱橫家,不注梁有《蘇秦書》,蓋因阮孝緒以《鬼谷子》爲蘇秦撰也。”季豫又指出舞蹈教室,劉向《說苑·善說篇》亦引《鬼谷子》文,“是西漢時已有《鬼谷子》”。要之,“蓋《鬼谷子》爲蘇秦手著,其《戰國策》中合縱說六國之詞,不在此書之中。向合而編之,爲《蘇子》三十二篇,(或是秦、漢間爲縱橫家說者所編。)故《鬼谷子》不別著錄也。”[14]按:古人李學勤認爲,《鬼谷子》能否便是《漢志》所著錄的《蘇子》,另有討論余地,可是以今本《鬼谷子·符言》與馬王堆出土帛書有關部門對照,《鬼谷子》中這一篇,則明顯是古書。是以可以說:“《鬼谷子》(至多其一部門)并非僞書”。[15]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古書編次中另有一事須加留意,即單篇別行。季豫以爲,漢魏以上古書,即相當于后世的文集。緣由是:“周、秦、西漢之人,學問既由專門傳受,故其生平各有主張,其發于言而見于文者,皆其道術之所寄”,“雖其常日因人事之肆應,作爲書疏論說,亦所以發明其學理,語百變而不離其宗,承其學者,聚而編之,又以其所見聞,及后師之所講習,相與發明其義者,附進此中,以成一家之學。故西漢以前無文集,而諸子即其文集。非其文不美也,以其爲微言年夜義之所托,言之有物,不徒藻繪其字句罷了”。[16]前人既是“因事爲文,則其書不作于一時,其先后亦都無次序遞次。隨時所作,即以行世”。此即古書所以多單篇別行之故。[17]“既本是單篇,故分合原無必定。有抄集數篇,即爲一種者,有以一二篇單行者。”“其以一二篇單行者”,季豫歸納爲三例:(一)“本是單篇,后人支出總集,其后又自總集內析出單行”者。例如《尚書》,“此中兼有虞、夏、商、周書,本非一時之作”。《禮記》與《年夜戴禮》,“亦是后人之所撰集”。此諸書底本是“零碎抄合,故皆可單篇別行”,亦可因所用之異,將各篇“由全書內析出,自爲一書”。(二)“古書數篇,本自單行,后人支出全書,而其單行之本,尚并存不廢”者。例如《漢志》共享會議室《論語》類有《孔子三朝》七篇,劉向《別錄》云:“孔子三見哀公,作《三朝》七篇,今在《年夜戴禮》。”季豫案曰:“言今在《年夜戴禮》者,明古來源根基自單行也。”又如“《漢志》《孝經》類有《門生職》一篇,應邵曰:‘管仲所作,在《管子書》。’”季豫案曰:“《孔子三朝》與《論語》同爲孔子一家之言,本非專爲言禮而作。若因支出《年夜戴禮》遂沒其本書,譬如因有《陸放翁選集》(汲古閣刻本),遂于史部內不收其《南唐書》;因有《亭林著作》(朱記榮刻本),遂于經部內不收其《音學五書》,可乎?”須知《門生職》、《三朝記》本自單行,并非如章學誠《校讎通義》所謂,乃劉歆“裁篇別出”者。(三)“本是全書,后人于此中抄出一部門,以便誦讀”者。如《史記》與《漢書》,“本無單篇別行”,后漢時人于全書內“獨抄其一二篇”,以便誦讀。又如鄭樵《通志》二百卷,有紀、譜、略、傳,“而宋人有單刻其十二略者”。豈能據此抄出部門而認爲全書殘缺不完?[18]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《四庫撮要》論賈誼《新書》,以爲“決無摘錄一段立一篇名之理,亦無連綴十數篇合爲奏疏一篇,上之朝廷之理,疑誼〈過秦論〉、〈治安策〉等,本皆爲五十八篇之一,后底本散佚,功德者因取本傳一切諸篇,離析其文,各爲標目,以足五十八篇之數,故餖飣至此。其書不全真,亦不全僞。”季豫針對此說,發凡起例,云: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案前人之書,書于竹簡,貫以韋若絲,則爲篇;書于縑帛,可以舒卷,則爲卷;簡太多,則韋絲易絕;卷太年夜,則未便卷舒;故古書無篇幅過長者,而篇尤短于卷。其常所誦讀,則又斷篇而爲章,以便精熟易記。故漢人五經諸子,皆有章句之學。……《孝經》一篇,今文二十二章,古文十八章,皆有章名,〈開宗明義〉之類是也。《老子》二篇,河上公注天職八十一章,亦皆有章名,〈體道章〉之類是也。夫一篇之文可摘錄數十字,即別爲之名,何謂無摘錄一段,立一篇名之理乎?陸賈述生死之故,奏之高祖,號《新語》,此與上疏無異,而分爲十二篇。桓寬《鹽鉄論》雖非奏疏,然皆記當時賢良文學與丞相御史年夜夫丞相史御史問答辨論之語,首尾前后相承,直是一篇文字,而必分爲六十篇,此其篇名,明是自己所題,非由后人摘錄也。賈誼之書,何爲獨不成分爲若干篇乎?古之諸子,生平所作書疏,既是著作,賈山上書,名曰〈至言〉;鼂錯上疏,謂之〈守邊備塞勸農力本〉,并見本傳;賈誼之疏何爲獨不成有篇名乎?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賈誼〈治安策〉,據《漢書》本傳,本非一篇,故“連綴數篇爲一者,班固也,非賈誼也”。至于《新書》中〈連語〉諸篇,“則不盡以告君,蓋有與門人講學之語……凡此,皆不用賈子手著,諸子之例,固這般也。至于其間脫爛掉次,蓋所難免,要爲古書所常有”。可見“惟告訴古今著作之體,而無蔽于咫見謏聞,然后可以讀古書”。[19]按:季豫論學最出色者,正在此等處。
    
 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二、學術源流與古書撰人及年月
    
 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古書本是不題撰人,因漢以後人所重者,乃某家之學,而不是或人之書。此即章學誠所謂言公。要言之,“古書之題某氏某子,皆推本其學之所自出言之”。[20]于是便有“家”、“家法”、“依托”之說。季豫對此,有深刻的闡發。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劉向、歆父子及班固“條別諸子,分爲九流十家,而其間一人之書,又自爲一家”。“合若干家之書”,則稱爲“某家者流”。所謂家,乃是“合父子師弟言之”。須知“古今訓詁之書,無以家字作一人解者”。可見所謂家,“不用是一人之著作”。父子、師弟間相傳,便有了“家法”。六藝與諸子,皆是這般。“故學有家法,稱述師說者,即附之一家之中”。《公羊》、《谷梁》傳中,“有后師之說”,其故正在于此。若是“其學雖出于後人,而更張義例別有發明者,則自名爲一家之學”。是以《漢書·儒林傳》中便有“某以某經授某,某有授某,繇是有某某之學”等語。其間有能獨樹一幟者,亦有不克不及成家者。若是其學缺乏以成家,瑜伽教室“則言必稱師,述而不作,雖筆之于書,仍爲先師之說罷了。原不用于一家之中,分別其孰爲手撰,孰爲記述也”。[21]按:當代新儒家宗師中,以牟宗三師長教師徒裔最盛,傳承最廣。其年夜門生蔡仁厚傳授,便是“言必稱師,述而不作”之例,雖著書不少,“仍爲先師之說罷了”。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明乎“家”與“家法”,即可知:論西漢以上學術,“原不用于于一家之中,分別其孰爲手撰,孰爲記述也”。更何況“周、秦、西漢之書,其先多口耳相傳,至后世始著竹帛。如公羊、谷梁之《年齡傳》、伏生之《尚書年夜傳》(張生、歐陽生撰)。故著名爲某家之學,而其書并非或人自著者”。[22]呂誠之亦認爲,“治先秦之學者,可分炊而不成分人”。來由是:“先瑜伽場地秦諸子,大略不自著書,凡所纂輯,率皆出于后之人,欲從其書中,搜尋某一人所獨有之說,幾于無從措手;而一家之學,則其言大略從同。故欲分別其說屬于或人甚難,而欲分別其說屬于某家則甚易。此在漢世,經師之謹守家法者尚然”。[23]按:家法與口耳相傳這兩點,至爲主要。近人辨僞考證,往往于此懵然,于是齗齗爭辨于某書究為何人手著,何時撰成,難免枉拋心力,辨其所不用辨。劉鑒泉是以感歎道:“當代之考論諸子者多矣,欲明其旨,必治其書,欲治其書,必知其書之所由成。顧昔之論者年夜氐渾舉全書,惟恃考檢時代,而最基礎之誤,則在認爲皆由自作。所以考辨益密而糾紛益多,竟至無書不僞。”好在章實齋早已揭出“言公”之義,“而荊棘始化爲坦途”;惋惜“世之論者不克不及盡用”。[24]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實齋之言曰: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諸子思以其學易全國,固將以其所謂道者,爭全國之莫可加,而語言文字,未嘗私其所出也。先平易近舊章,存錄而不爲識別者,《幼官》《門生》之篇,《月令》《土方》之訓是也。(《管子·地圖》、《淮南·地形》,皆土訓之遺。)輯其言行,不用盡其身所論述者,管仲之述其身故后事,韓非之載其李斯〈駁議〉是也。……諸子之奮起,由于道術既裂,而各以聰明才力之所偏,每有得于年夜道之一端,而遂欲以之易全國。其持之有故,而言之成理者,故將推衍其學術,而傳之其徒焉。茍足顯其術而立其宗,而援述于前,與附衍于后者,未嘗分家立言之功也。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按:實齋此論,至為有見。季豫是以說道:“若謂《管子》不當記仲之逝世,則《論語》不嘗記曾子之逝世乎?”[25]《論語》既非僞書,爲何《管子》定須是以而視爲僞作?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劉鑒泉對于依托與僞造之別,有簡要的幫助。所謂僞造,乃指“著一書,稱其書爲或人所撰”。而“諸子術數書之稱或人,本止謂是或人之說,并不謂是或人之筆,《莊子》本不言莊子手著,《內經》本不言黃帝、岐伯手著也”。所謂依托,“乃指其所托之說,或其人本嘗說此事而此書所說非其人之說,或其人竟不曾說此事”。只要“竟稱爲或人撰,而其文分歧”,纔可說是“僞造”。至于“其人本有此說,則并非依托”,更談不上是僞造了。[26]按:所言甚諦,可與季豫之說相參。
    
    
    古書既然不成于一時,不出于一手,拘泥于作者究爲何人,撰著究在何年,其實是無甚意義。以《老子》一書爲例,歷代學者于其作者及時代多有考證。二十余年前,英國學者葛瑞漢(A. C. Graham)認爲,此書不早于公元前25 TC:9spacepos273

發佈留言